近年来,《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促进银发旅游、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酒店、旅行社、OTA等文旅企业适老化改造、创新,银发旅游发展迅猛,且线上化率不断提升。对于那些“有钱又有闲”的“新银发”游客来说,来一场高性价比的赏秋出游正是时候。
公开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后旅游市场进入淡季,机票、酒店价格下降吸引老年游客错峰出游,银发旅游市场活力显现,55岁至65岁老年游客占比显著增长。
错峰出行,中老年游客更偏爱长线深度游
随着国庆出游高峰的结束,传统的冬季“候鸟游”也还未开启,不论是交通还是住宿价格较国庆期间有所回落,不挤不贵的特点,刺激了“新银发”一族错峰游。而相较传统的“银发族”,他们更在乎旅行体验,在旅途过程中有更高的社交需求。
众信旅游针对中老年游客出游情况分析到,“中老年游客错峰出游呈现出时间更加分散,出游时间更长等特点。首先,从出游时间上来看,全年除法定节假日后都是中老年游客的出游时节,因此呈现出分散性出游的特点。其次,出游时间更长,以众信旅游西班牙葡萄牙产品为例,原有的产品旅游时长会从8-10天,逐渐拉长到15天,甚至拉长到20天等。由此可见,中老年游客更希望通过一次旅行,更加深度的去了解、感受目的地。从旅行方式上来看,更多体验类旅游产品更受欢迎。”
途牛亦表示,“新一代中老年人的消费观上更愿意为高质量旅游产品买单,体现了其注重旅游体验带来的精神享受。城镇中年老客群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以及国内很多景区政策是60岁或65岁以上客群免费或半价,多种因素也促进了银发族出游意愿增强。60岁以上游客的出游规划和出游年龄限制紧密相关,有不少人表示会优先考虑出境长线游。目的地选择上,老年客群更偏爱自然观光、温泉养生、邮轮游、列车游等休闲主题的旅游方式。气候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冬季“候鸟式”出游会集中在国内南方、出境的南半球方向。”
对于这波有闲有钱的“新银发”来说,如何把他们留得更长,让他们更愿意消费?越来越多的民宿匹配“新银发”的居住需求和出游体验,进行了配套设施的升级并开设了特色服务。
据悉,位于丽水吊坛村的云野听语民宿,除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建筑,也增加了“适老化”的家具和设施。同时,还配置了画室、茶室等老年活动场所,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古琴演奏、手工制茶等教学课程,让“新银发”能亲身体验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依托山地特色,增设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服务,用应季山货为“新银发”提供定制化的健康餐饮。
途家民宿高级副总裁胡阳指出,“现在,‘新银发’在选择民宿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提供高品质服务、满足社交需求、具有丰富内涵的特色民宿。这些特色民宿选择增强了他们的旅游体验,也反映了他们对旅游品质的高要求。”
旅行习惯贴近年轻游客,定制化产品不断扩容
除了对于旅游目的地和居住品质的要求外,新一代中老年游客的消费方式、旅行习惯更贴近于年轻游客,他们对于科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十分擅长,因此也会对旅拍、旅游分享有全新需求。
针对这些变化,众信旅游推出了更多适合中老年游客出行的产品。如新疆产品,从原本的新疆游推出了,北疆一地、南疆一地、南北疆全景游、全疆列车游、我的喀纳斯同款线路等等不同类型的新疆旅行产品,更好的满足游客。出境游产品方面,众信旅游在其泰国产品中加入了换装学跳泰国舞蹈,感受宋干泼水节等体验,欧洲产品中加入了马车环游古城,亲手制作西班牙海鲜炒饭,到当地人家中做客等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为满足市场需求,紧跟中老年人对精神文化需求、消费观念和出游意愿的转变,银发研学产品及寓教于游的游学产品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加。量子之歌在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中提到,67.9%老年人倾向选择研学出游。
公开数据显示,随着中老年人群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出游意愿的增长,银发研学产品的整体市场容量正在不断扩大。对于银发研学产品而言,它与普通研学产品相比,具有显著的区别和特点,课程内容更注重传统文化、历史人文、养生健康等与中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同时,众多银发研学产品结合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多元化方式,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它还特别注重提供社交互动机会,帮助中老年人在游学过程中结交新朋友。
据量子之歌介绍,旗下“千尺游学”这一银发研学产品创新地结合了线上兴趣课程与线下游学业务,打破了传统旅游形式的束缚,旨在为中老年客户群体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据悉,在“千尺游学”中,“研”体现在讲师将教学场景延伸至更广阔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之中,学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多元化方式深入探究和学习相关知识;“学”则体现在学员们在游学中能够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使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与鲜活。“我们紧跟中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出游意愿的增长,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场景、提供的社交互动机会以及完善的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满足他们的兴趣学习需求,提升生活品质。”量子之歌表示。
文/孟令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