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70万亿元。随着数字技术的飞跃及互联网深度渗透,数字经济为文化产业打造了全新传播渠道与商业模式,驱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与多元化发展。
从2024年末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的2024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来看,自2023年开始,文化和旅游部就全面启动了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12月底,已经有11个技术创新中心顺利完成建设期任务,转入正式运行,总计投入资金超亿元。首批建成的技术创新中心,在地域上覆盖了北京、辽宁、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8个省市,研发领域主要面向五大文旅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演艺装备、艺术显示与交互体验、文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涉及的具体领域有舞台系统、演出声学、显示装备、智慧光影、音像资源以及大型游艺设备等。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中,就有183 个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应用的案例参与评选,最终评选出了10个最佳案例、29个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荐的《国家自然博物馆数字人及 AR 导览》,系统首次采用全稠点云的方式进行室内定位,将整个空间场馆所在的位置搭建成三维立体坐标系中的三维模型,平均每平米定点位采用近3200个特征点位,游客通过手机、平板或VR眼镜等进入互动界面,可以选择路线、数字领航员开启探索之旅,除了常规展品,还可以看到300多件的AR特效展品,大多数物种都是按真实尺寸建模并制作成动画的,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生活和栖息的身影。
除了博物馆智能导览系统,浙江美术馆的“藏品云”项目也是探索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的最新成果。“悦藏·美术馆藏品公众平台”是由浙江美术馆牵头开发的“藏品云”项目,用户可通过微信搜索“悦藏”小程序或扫描二维码实现一键登录,浏览藏品、画册、海报、云展览、主题讲座等数字资源,输入关键词还可查询感兴趣的艺术家、作品等。“悦藏”小程序的藏品介绍模块与“藏品云”项目相链接,当藏品研究人员将藏品研究成果输入平台系统后,“悦藏”系统会自动抓取新的数据进行展示,每半个月自动更新一次,让受众随时随地拥有专属“移动美术馆”成为了现实。
与浙江美术馆的“藏品云”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沈阳文旅于去年10月“双上线”的“一机游沈阳”数字文旅平台“易游沈阳”小程序和沈阳数字文化云平台。“易游沈阳”小程序突出了沈阳文化旅游特色,设置旅游景区、酒店住宿、街巷美食、一城百馆、非遗传承、文创特产等十项核心功能,开设出行助手、旅游攻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等五个文旅专栏。同步上线的文化云平台包含文化场馆、文化活动等栏目,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
放眼话剧演出市场,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开辟的数字演艺新业态——“第二现场”,让千里共赏一台戏成为了可能。去年4月,首演于北京的话剧《苏堤春晓》以数字化制播系统在“第一现场”演出中即时拍摄、即时制作、即时输出,应用4K/8K制播、云平台分发、终端控制等全链路超高清技术,通过“剧场到剧场”分发播控链路,向上海、成都、南京、深圳、杭州、乌镇6个城市的2655名观众提供现场内容,多角度、多空间、超高清的画面呈现将演员的细微表演和情感处理准确直接地传递给“第二现场”的观众。
此外,短视频直播平台与大众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入也值得关注。据《2024-2025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总体来看,文旅热门视频的主题聚焦于传统文化、节庆及特色活动、地方美食与本土人物群像四大领域。其中传统文化占比高达34%,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短视频平台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传承与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张静芸
(综合艾媒咨询、文旅北京、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报、浙江美术馆、沈阳文旅、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国家话剧院)